革命公墓为何建在了八宝山?
人们对八宝山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中国,它不仅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北京地名,而且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墓地之名。其实,“八宝山”不过是个简称,1950年初建时,墓地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改称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且此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八宝山名曰“山”,其实不过是北京西山山前平原上的孤立残丘,高度不过100多米,山势低缓,呈北东向延伸。八宝山原名黑山,主要是由东西两座山峰构成的,最高处仅海拔103米。全山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0.6公里。至于八宝山这个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似乎公认说法是,因此地附近山间出产耐火土、白土、灰石、红土、青灰、坩土、黄姜、砂石等八种建筑材料,故被称为"八宝山"。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因为在这八种材料被发现前,"八宝山"这个地名就有了......
八宝山与革命公墓的“交集”发生在1949年。时,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至北京,后来亦被冠名为“进京赶考”。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提出查找1927年11月11日在北平被国民党杀害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北方局书记王荷波的遗骨。同年11月,经北京市公安局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京师警察厅档案中查到了烈士被害地点,且很快在安定外箭楼东北角的护城河畔挖掘出了王荷波等18位烈士的遗骨。在确定这些烈士遗骨安葬地点时,周恩来意识到无论是解放前牺牲的革命烈士,还是解放后逝世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有一处可供下葬的革命公墓。
周恩来(1949年)
1949年12月的一天上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被叫到中南海西花厅总理办公室。一见面,周恩来就直奔主题:“这次请你来是谈在北京建一座革命公墓的事。” 接下来又动情地说道:“这是件大事情。我们不能坐了江山就忘了打天下牺牲了的同志。不能让人家戳着脊梁骨说共产党无情无义,打下了江山就忘了本……” 谈到建公墓的目的时,周恩来说到:“你们在北京找块好地方,建一座公墓,把烈士们的遗骨迁进去。让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让后代时时不忘胜利来之不易。公墓不但作为烈士的安息地,还要成为教育后代的场所。现任的高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好有一个合适的安葬处。”
吴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
当吴晗询问对建公墓的具体要求时,周恩来是这样交代的:“我想一是不要太远,交通要方便,今后群众还要去搞纪念活动。二是环境要美,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当然,公墓建起来后可以搞绿化,改善环境。再有就是尽量不占用农田……” 于是乎,由吴晗领衔的公墓筹备组即刻就成立了,包括政务院典礼局副局长余心清、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和公墓筹备组的刘东胶、曹恩棠、王玉珉及随员们,且开始了按预选的地点的逐个勘查。在看了第三个预选地点三王坟后,因“平地建公墓”不符合周总理不占农田的要求,此地又被否决掉了。
余心清(政务院典礼局副局长)
正当大家沮丧之际,手搭凉棚远眺的余心清看到了北面不远处的一片树林,且丛中影影绰绰地露出一片屋顶房檐。他即刻询问身边的的曹恩棠:“那是什么地方?” 曹看后答道:“噢,那山是八宝山,有房子的地方是褒忠护国祠。现在还住着不少太监,当地人都叫它太监庙。我们也去看过,地点不错,环境也挺好,就是靠在半山坡上,而且寺里住了不少太监,我们考虑搬迁工作量大,就没选它。”
褒忠护国祠
吴晗听后,便决定前往此处一看究竟。到护国祠门前,见这祠庙果然气派,庙门上一块牌匾上刻五个金漆大字:“褒忠护国祠”,四周苍松掩映,格外僻静清幽。
褒忠护国祠
在一位老太监引导下,一行人进了寺庙。只见寺庙明堂宽绰,院套院中竟有近百间屋子,殿堂中立有明朝司礼监太监刚铁的塑像,且院中还有其墓冢。墓碑正面镌刻:“洪武开国元勋司礼太监刚公之墓”几个大字。
明朝司礼监太监刚铁墓碑
出门后,吴晗等又围着护国祠周围转了一圈。当审视了这块地有百余亩,房有百余间,还有树木果园,依山傍坡,不占用平地良田,风景秀丽,交通方便的地方后,大家不禁会心一笑,这个叫“八宝山”的地方就这样被选定了。
地方倒是选好了,但征地工作却遭到了以护国祠住持信修明及所有太监的强烈抵制。其实理由也很简单,离开了皇上赐予安身立命的寺庙,丢掉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百亩田园,他们将何处安身,靠什么养活自己?两天后,公墓筹备组人员当众宣布“市政府已决定征用护国祠及其土地作为革命公墓用”时,住持信修明说道:“护国祠历史悠久,历来归我们代代相传,政府要占我们的地方恐怕不妥吧?” 此时,一群太监吵吵嚷嚷破门而入,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太监走在最前边,指着来人尖声尖气说:“你们凭什么占我们的地方,我们这儿是皇上赏给我们的,任换什么朝代也不能坏了朝廷的规矩。” 第一次交涉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护国祠部分太监合影(1947年)
中间居坐者为八宝山护国寺住持信修明
政府与护国祠的第二次交涉的气氛较第一次缓和了许多,且认真听取了太监们的诉求,并就具体事宜进行了磋商。第三次面谈时,筹备组拿出了祠庙征收后具体的人员安置方案,即住持信修明安置在条件较好的北长街兴隆寺太监庙,年老的太监安置在琉璃河太监庙,其他太监安置在西斜街太监庙。信修明和众太监们见政府并未把他们赶到农村,依然把他们安置在太监庙,生活方便,最终接受了政府的安置方案。1949年底的一个晴朗日子,褒忠护国祠忽然热闹起来。门前停着市政府的搬迁车辆,太监们抱着大包小包进进出出。不少人听说太监搬家,都跑来看热闹。一天后,祠院大门贴上了盖有北京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大印的封条。至此,褒忠护国祠太监庙的历史终结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历史开始了......
八宝山革命公墓外观设计图
这是当时北京市政府呈中央审批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外观设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八宝山革命公墓像是盛开在大地上的一朵巨大的鲜花,庄严而不失美丽,宏伟而富有生机,鲜活且富有灵性。它的设计者就是中国现代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文学家林徽因。
抱病完成设计工作的林徽因
按照林徽因的设计方案,八宝山革命公墓于1950年7月正式开工,1953年结束,耗资折合小米320.15万斤。工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修建火葬场、路面、机井、围墙等基础设施。火葬场建在陵园西侧,1956年2月从捷克订购柴油火葬设备,向英国转购德意志联邦制造单炉电力火葬机各一套。1957年7月建筑安装,9月完工。至此,全国第一个现代化的火葬场建成。
求盟会网页登录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口的火葬设备
第二期:除继续修路面外,完成植树、修建花池、休息室等。
第三期:建筑烈士亭、修建大门和员工宿舍、建设以下四个墓区:
1、第一墓区位于公墓中轴线迄东。安葬已故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国内外重要的知名人士。
任弼时是建国以后第一位故去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其墓建在这一区东北角的半山坡上,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因占地面积最大,且是第一位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亦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主”。
任弼时墓
2、第二、三、四墓区位于公墓大门内东西两侧。安葬部长以下,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各级已故领导干部、爱国人士、国际友人以及集体遇难烈士。
参加亚非会议的死难烈士公墓
注:1955年4月11日,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飞往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台湾特务在飞机上安放了定时炸弹。飞机飞到北婆罗洲沙捞越西北海面上空时爆炸坠毁,机上11人遇难
1958年,原护国祠院内的殿堂及配殿被改造为骨灰堂,坐落在革命公墓院内中央。拥有三座殿堂的院落,两旁古柏参天,显得格外古朴、肃雅。骨灰堂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实用面积1300平方米。
革命公墓骨灰堂
在整个工程的实施中,既完美诠释了林徽因的设计,也不失大气和庄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中,林徽因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对于祖国的深情。她是拖着患病的身躯完成了设计,这也成为她的最后一个设计方案。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年仅51岁。逝世后,她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的第二墓区“结字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到此祭奠她的络绎不绝,竟成了公墓内祭拜人数最多的墓地。
林徽因墓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之
2025-03-11 22:14:18
2025-03-13 14:35:03